195家银行谢幕
农村中小银行如何求生
2025年03月21日
字数:2863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发布的《2024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名单》显示,近三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退出市场的进程不断加速。比照近两年机构名单中的退出机构种类,农村中小银行占比超90%。这些银行退出市场与哪些因素有关?当行业格局重塑,中小银行该如何在风险化解与支持实体经济之间找到平衡?
本报综合报道 随着中小银行改革化险任务推进,“消失的银行法人”数量还在不断增多。
3月17日上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官网公布了最新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名单”。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国内现存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为4295家。官方此前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为4490家。这也意味着,2024年有195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退出。以退出数量论,创下近三年来的新高。
比照近两年机构名单中的退出机构种类,农村中小银行(农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占比超90%。
业内专家认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法人数量减少反映出近几年中小金融机构合并重组的改革趋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于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和转型发展作出部署,并点明兼并重组和市场退出等方式。“未来几年,中小银行退出‘正在进行时’。”冠苕咨询创始人、资深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周毅钦表示,近年来中小银行收购、合并、重组进度加快,这一趋势在2025年后仍将延续,一些经营困难、竞争力不足的中小银行可能还会通过兼并重组或市场退出的方式实现整合。
2024年195家银行法人退出
银行业法人数量正在加速减少。
3月1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4295家,其中包括国有银行6家、股份制银行12家、城商行124家、农商行1563家、农村信用社458家和村镇银行1538家。
官方数据显示,2021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为4602家;2022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为4567家;202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为4490家。
这意味着2022年至2024年间,已经有307家银行机构走入历史。逐年来看,2022年“消失的银行法人”达35家。2023年,这一数量达到77家。2024年,进一步上升为195家。仅以过去三年而论,2024年退出的银行机构法人数量最高。
哪些机构在减少?对比2023年末数据,在解散的法人机构中,地方农商行、农信社和村镇银行占比90%以上。与上一年相比,2024年共有44家农商行、41家农信社和98家村镇银行退出舞台。
“近年来中小银行加速退出的现象,本质上是银行业市场化改革深化、行业分化的必然结果。”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表示,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头部机构加速下沉,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对金融机构的可持续经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退出或合并实质上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结果,也符合监管导向。
“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退出速度加快,一方面是监管要求加快推动农村中小银行的兼并重组,优化机构布局。另一方面和地方按照‘一省一策’原则,加快推进省联社改革工作有关。”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钟辉勇分析道。
在复旦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复旦平安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石烁看来,省级银行的成立也加速了这一趋势。
央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4)》显示,目前,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辽宁农商银行、山西农商联合银行、广西农商联合银行、海南农商银行、四川农商联合银行已挂牌成立。2025年初,江苏农商联合银行、江西农商联合银行也获批筹建。就在3月1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公告,同意筹建内蒙古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据此前相关公告,这意味着又将有120家涉改机构(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93家内蒙古农信法人机构及其发起设立的26家区内村镇银行)以新设合并方式组建成新的机构。
“过去一段时间,农村中小银行成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短板。”石烁表示,“当前,农村中小银行加速退出反映出金融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坚持兼并重组、减量提质的总体方针,通过改体制、转机制、强管理、增动能,增强农村金融服务适应性和竞争力。通过减少数量和层级,加强集中统一管理,因地制宜优化机构布局,重塑经营机制,促进风险持续收敛。
虽然中小银行退出较多,不过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村镇银行数量依然有约1537家,占据银行业法人数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认为,当前中小银行改革已迈入深水区,更多改革后拥有全新面貌的银行主体的出现,有助于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更好地适应现代银行业的发展潮流。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不断推动中小银行“优进劣出”与改革重组,有利于引入外部“活水”资源,增强银行机构的风险抵御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化解存量风险,为银行高效支持实体经济服务打下坚实根基。
提升差异化竞争力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其中要求,积极防范金融领域风险。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一体推进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和转型发展,综合采取补充资本金、兼并重组、市场退出等方式分类化解风险。完善中小金融机构功能定位和治理机制,推动实现差异化、内涵式发展。
随着防范化解金融领域风险工作不断推进、地方中小银行机构数量不断减少,未来银行业可能呈现何种状态?中小银行又应如何自我定位?
薛洪言表示,从未来趋势看,中小银行合并重组仍将持续。监管政策引导行业整合,通过合并重组化解风险成为重要趋势,部分机构虽以新主体形式存续,但原有法人资格的消亡本质上仍属于市场出清。不过相较于简单的市场退出,更多中小银行可能转向“抱团取暖”,通过省内跨区合并、吸收合并等方式实现风险软着陆。这既是化解存量风险的必要手段,也是重塑中小银行竞争力、构建多层次银行体系的必经之路。
在钟辉勇看来,随着中小银行机构数量的减少及银行业的持续数字化转型,未来银行业可能主要有全国性的大型银行和地区性银行(即中小银行)两种模式。全国性的大型银行更具有规模经济,服务全国。中小银行提供差异化服务,侧重提供符合本地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商业银行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金融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银行作为支持地方经济与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核心金融主体,承担着提供“最后一公里”金融服务的重要职责。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任务更重,因此推动中小银行兼并重组减量提质就非常重要。”石烁分析指出,“另外,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数字金融崛起以及大型银行业务下沉加剧,中小银行的传统经营优势正持续受到挤压。”
在石烁看来,中小银行仍需直面盈利能力承压、资产质量波动和资本补充需求加大等多重挑战,提升差异化竞争力,主动推进发展模式转型。
“中小银行应充分利用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坚持资本高效型发展,使用低成本资金化解存量风险,补充优质资产,提升信贷投放效率,应破除‘规模至上’的传统思维,坚持资本节约型发展,多渠道补充资本,合理控制风险加权资产(RWA)增速。”石烁建议,“此外,应优化风险管理能力,坚持业务多元化发展,完善风险控制机制,还应深耕数字化转型与场景金融,坚持线上与线下融合发展模式,构建统一智能的数据中台和场景运营模式,打造产业链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
本报综合报道 随着中小银行改革化险任务推进,“消失的银行法人”数量还在不断增多。
3月17日上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官网公布了最新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名单”。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国内现存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为4295家。官方此前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为4490家。这也意味着,2024年有195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退出。以退出数量论,创下近三年来的新高。
比照近两年机构名单中的退出机构种类,农村中小银行(农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占比超90%。
业内专家认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法人数量减少反映出近几年中小金融机构合并重组的改革趋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于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和转型发展作出部署,并点明兼并重组和市场退出等方式。“未来几年,中小银行退出‘正在进行时’。”冠苕咨询创始人、资深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周毅钦表示,近年来中小银行收购、合并、重组进度加快,这一趋势在2025年后仍将延续,一些经营困难、竞争力不足的中小银行可能还会通过兼并重组或市场退出的方式实现整合。
2024年195家银行法人退出
银行业法人数量正在加速减少。
3月1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4295家,其中包括国有银行6家、股份制银行12家、城商行124家、农商行1563家、农村信用社458家和村镇银行1538家。
官方数据显示,2021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为4602家;2022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为4567家;202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为4490家。
这意味着2022年至2024年间,已经有307家银行机构走入历史。逐年来看,2022年“消失的银行法人”达35家。2023年,这一数量达到77家。2024年,进一步上升为195家。仅以过去三年而论,2024年退出的银行机构法人数量最高。
哪些机构在减少?对比2023年末数据,在解散的法人机构中,地方农商行、农信社和村镇银行占比90%以上。与上一年相比,2024年共有44家农商行、41家农信社和98家村镇银行退出舞台。
“近年来中小银行加速退出的现象,本质上是银行业市场化改革深化、行业分化的必然结果。”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表示,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头部机构加速下沉,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对金融机构的可持续经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退出或合并实质上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结果,也符合监管导向。
“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退出速度加快,一方面是监管要求加快推动农村中小银行的兼并重组,优化机构布局。另一方面和地方按照‘一省一策’原则,加快推进省联社改革工作有关。”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钟辉勇分析道。
在复旦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复旦平安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石烁看来,省级银行的成立也加速了这一趋势。
央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4)》显示,目前,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辽宁农商银行、山西农商联合银行、广西农商联合银行、海南农商银行、四川农商联合银行已挂牌成立。2025年初,江苏农商联合银行、江西农商联合银行也获批筹建。就在3月1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公告,同意筹建内蒙古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据此前相关公告,这意味着又将有120家涉改机构(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93家内蒙古农信法人机构及其发起设立的26家区内村镇银行)以新设合并方式组建成新的机构。
“过去一段时间,农村中小银行成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短板。”石烁表示,“当前,农村中小银行加速退出反映出金融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坚持兼并重组、减量提质的总体方针,通过改体制、转机制、强管理、增动能,增强农村金融服务适应性和竞争力。通过减少数量和层级,加强集中统一管理,因地制宜优化机构布局,重塑经营机制,促进风险持续收敛。
虽然中小银行退出较多,不过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村镇银行数量依然有约1537家,占据银行业法人数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认为,当前中小银行改革已迈入深水区,更多改革后拥有全新面貌的银行主体的出现,有助于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更好地适应现代银行业的发展潮流。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不断推动中小银行“优进劣出”与改革重组,有利于引入外部“活水”资源,增强银行机构的风险抵御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化解存量风险,为银行高效支持实体经济服务打下坚实根基。
提升差异化竞争力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其中要求,积极防范金融领域风险。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一体推进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和转型发展,综合采取补充资本金、兼并重组、市场退出等方式分类化解风险。完善中小金融机构功能定位和治理机制,推动实现差异化、内涵式发展。
随着防范化解金融领域风险工作不断推进、地方中小银行机构数量不断减少,未来银行业可能呈现何种状态?中小银行又应如何自我定位?
薛洪言表示,从未来趋势看,中小银行合并重组仍将持续。监管政策引导行业整合,通过合并重组化解风险成为重要趋势,部分机构虽以新主体形式存续,但原有法人资格的消亡本质上仍属于市场出清。不过相较于简单的市场退出,更多中小银行可能转向“抱团取暖”,通过省内跨区合并、吸收合并等方式实现风险软着陆。这既是化解存量风险的必要手段,也是重塑中小银行竞争力、构建多层次银行体系的必经之路。
在钟辉勇看来,随着中小银行机构数量的减少及银行业的持续数字化转型,未来银行业可能主要有全国性的大型银行和地区性银行(即中小银行)两种模式。全国性的大型银行更具有规模经济,服务全国。中小银行提供差异化服务,侧重提供符合本地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商业银行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金融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银行作为支持地方经济与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核心金融主体,承担着提供“最后一公里”金融服务的重要职责。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任务更重,因此推动中小银行兼并重组减量提质就非常重要。”石烁分析指出,“另外,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数字金融崛起以及大型银行业务下沉加剧,中小银行的传统经营优势正持续受到挤压。”
在石烁看来,中小银行仍需直面盈利能力承压、资产质量波动和资本补充需求加大等多重挑战,提升差异化竞争力,主动推进发展模式转型。
“中小银行应充分利用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坚持资本高效型发展,使用低成本资金化解存量风险,补充优质资产,提升信贷投放效率,应破除‘规模至上’的传统思维,坚持资本节约型发展,多渠道补充资本,合理控制风险加权资产(RWA)增速。”石烁建议,“此外,应优化风险管理能力,坚持业务多元化发展,完善风险控制机制,还应深耕数字化转型与场景金融,坚持线上与线下融合发展模式,构建统一智能的数据中台和场景运营模式,打造产业链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